2010年10月26日

【津輕三味線】津輕三味線歷史

許多人認識或喜歡上津輕三味線,是因為聽過吉田兄弟上妻宏光的CD;也有些人是看過日本NHK的演歌節目(例如紅白歌合戰、日本のうた等),發現作為伴奏樂器的那個特殊音色。然而,津輕三味線究竟是什麼樣的一種樂器呢?

三味線,據稱最早是從波斯發源,一支往印度傳變成西塔琴、再到中國變成三弦、然後是傳到沖繩的三線、最後傳到日本本土變成三味線;另一支則是往歐洲傳去變成了吉他與其他西洋弦樂器。所以,它跟吉他、西塔琴等這些遠親一樣,屬於魯特琴(Lute)的一種,也就是將(さお,sao,中文:桿、琴把)插入(どう,dou,中文:琴身、琴箱)中,繃上弦的弦樂器。


(三味線構造圖)

至於三味線的演變,係在16世紀末傳入位於大阪的堺市時,由稱為「當道座」的盲人演奏者把原來彈奏三弦所用的義甲,改為類似平家琵琶所用、銀杏葉狀的(ばち,bachi,中文:撥子)。此外,他們也帶入琵琶較有張力的表現手法,使原本較為纖細的三味線奏法變得更為豐富且具戲劇性。

津輕三味線三味線的一種,源自於古名稱為「津輕」的日本青森縣,它也是三味線家族裡面,最晚發展的一支。津輕三味線樂曲的發展,一般咸認為是由新潟地區的瞽女(ごぜ,goze,挨家挨戶獻唱歌謠換取溫飽之眼盲女性),循著北前船(江戶時代連結東北、北海道等港口,與瀨戶內海、大坂等地間的航線)的行駛傳到津輕地方去的。

根據大條和雄的考證,江戶末期,津輕金木町的一位名為「仁太坊(にたぼう,nitaboh),1857~1928」的盲人演奏家,改良瞽女所彈奏的三味線成為太棹(ふとざお,futozao,中文:粗桿)形式。此外,以往一般的三味線演奏方法是以撥子撥動琴弦發出聲響,仁太坊卻獨創以撥子敲擊琴面的方式,發出"啪"的獨特音色,稱為「叩き(tataki)奏法」,形成了今日津輕三味線的原貌。因此,仁太坊被譽為津輕三味線的始祖,他生長的金木町,也被稱為「津輕三味線發祥之地」。












(立於金木町蘆野公園內的解說牌)

之後,經過後繼者如白川軍八郎木田林松榮高橋竹山福士政勝等人的努力,創造了融合撥、滑、打、揉、叩、勾、壓等更為豐富多樣的演奏技巧。













(位於十和田溫泉鄉津輕三味線會館內的解說牌)
昭和40年代(約1965-1974年間),民謠熱潮風靡一時,三橋美智也等人開始把這種源自津輕地方的三味線音樂,正式稱為「津輕三味線」,開啟了其風光的一頁。












(位於金木町津輕三味線會館內的展示)

近年來,由日本各地津輕三味線大賽脫穎而出的年輕好手,如木下伸市上妻宏光吉田兄弟等人,紛紛嘗試創作新曲,或與其它樂器(如:胡琴、馬頭琴、midi等)搭配演出;讓這個原本做為民謠伴奏的樂器,賦予其獨奏的樣貌。這樣的轉變,不但使得這個樂器的表演更為豐富多樣,也引起日本以外其他地區音樂愛好者的興趣。













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