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0年11月30日

【日本箏】日本「箏」是什麼?




日本箏,日文稱「こと(koto)」,或是加上一個美化語稱「おこと(okoto)」。



其實在日文當中,日本箏的名稱並無「日本」二字,
是中文為了與中國「古箏」做區隔,因此產生了這種便於區別的稱呼。

こと(koto)」一字,現今漢字可寫作「」或「」,
這兩字都唸做「こと(koto)」,
但其實最正確的寫法應為「」,至於「」,原本是為別種樂器。

由於日文中的漢字,有「音讀」及「訓讀」兩種發音,
音讀」指的是吳音漢音唐音等等的古時中國發音,傳入日本,
          因此這些漢字的發音,與現在的中文發音有些接近。
訓讀」指的是將日本原有的發音,冠上了中國來的漢字而成
          這些字的發音,便與中文完全不同。

音讀訓讀分別如下:

──訓讀「こと(koto)」,音讀「そう(sou)」
──訓讀「こと(koto)」,音讀「きん(kin)」

由於兩字訓讀皆為「こと(koto)」,「」一字又曾經被排除在日本的「當用漢字表」之外,
因此日本的國民教育當中,並沒有教導「」這個字,
一般家庭及學校生活幾乎沒有機會接觸,
造成了人們對於「」及「」的混淆。

但由這兩字的音讀便可看出,原本指的是完全不同的樂器。該如何區別呢?

日本「」,是在唐朝時由中國傳入日本的,在雅樂當中用來象徵「」。
當時是以十三絃的姿態傳入,而這「十三絃」的構造,
原原本本地保留下來,中國的,卻由十三絃,增加到至今最常見的二十一絃古箏

接著,由平安時代(794~1192)女流文學最重要的著作「源氏物語」(作者:紫式部),
當中對「」與「」的描寫,便可得知這兩個字在平安時代原本的樣貌。
作品當中是如此稱呼這兩項樂器的:

」──「(そう、sou)の(こと、koto)」
」──「(きん、kin)の(こと、koto)」

(そう、sou)の(こと、koto)」──後面的「(こと、koto)」字,
是用來表示弦樂器的總稱,就像我們現在說「練琴」,練的不一定只是鋼琴,
可能也是小提琴、豎琴、吉他等。
因此中文可譯為「箏這項弦樂器」,
相對而言,「(きん、kin)の(こと、koto)」──可譯為「琴這項弦樂器」。

究竟這兩項樂器的真正面貌為何呢?
──有可用來調節音高的樂器。
──沒有用來調節音高的樂器,需要調節音高是靠左手按絃來控制。

現今中國也仍保有「古琴」這項樂器,便是沒有琴柱的,靠左手按絃來調節。
正如「古箏」與「古琴」,是不同的兩樣樂器一般,
日文當中的「」與「」,雖然在日本生活所見到的字,幾乎都是混用的,
身為音樂學習者,筆者認為有必要區別清楚。畢竟「」這項樂器,至今仍存在。

源氏物語」當中,出現許多「」或「」獨奏的場面,
可見這兩項樂器在平安時期已被用來當作獨奏樂器

其中特別描寫到樂器場面的,可參考「紅葉賀」、「若菜下」、「明石」這幾個章節。
尤其是若菜下,之中描述源氏教導女三宮「」,
並且讓她與其他女性合奏,在朱雀院的壽誕之宴表演。
各女性擔任的樂器如下:女三宮琴の琴)、明石の女御箏の琴)、紫之上和琴※註)、明石の御方琵琶

最後要介紹「」一字的正確寫法。
左邊的是與中文相同的「」字,
但在二次大戰後,由於日本曾經有文字改革的聲浪出現,
許多繁雜筆劃的漢字,也被改為較簡單的寫法,
因此「」一字,被改為筆劃較簡單的「」。
至於要寫哪一個,應該都能算正確。
但我想能夠寫出左方漢字的日本年輕人,現在應該很少吧。








※註:和琴(わごん、wagon),是日本固有樂器,與中國傳來的「」屬不同系統,六絃、有琴柱
   屬雅樂樂器一種,現在宮內廳樂部仍有演奏者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