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1年3月4日

【日本茶道】茶道之於京都

本文連載於BIOS線上雜誌
【城市】專欄──「京都」


文 / 圖:Doco


關於本專欄

京都,千年來為日本首都,以僧侶武士為中心發展出來的茶道文化,京都為其發源地。「」為一項綜合藝術,除品茶及菓子之外,茶道的用具融合了高度工藝文化,執行茶道時的精神,更與日本傳統民族性息息相關。造訪京都時,除了品茶之外,尚有許多與茶道相關的寺院、茶道具、與季節相應的菓子等,可供遊賞。願各位能夠一同來參與京都的「茶道」文化。







茶道之於京都

茶道是一門綜合藝術,學習之路無盡無窮──入門前,曾聽聞這樣的一句話,帶著許多的不解,親身接觸後,每次學習當中,只見到眼前的路越來越清晰,最終目標卻越來越遙遠。

日本飲茶,可追溯到奈良時代遣唐使由中國傳進喝茶習慣及方式,尤其是帶入唐代陸羽著『茶經』一書,詳細記載茶的效能及飲用法。至於茶道中所用的「抹茶法」──碗中放入茶粉、注熱水、以「茶筅」攪拌化開後飲用,則是鎌倉時代,至宋朝修行的日本禪僧榮西中國傳入(一一九一年)。榮西所傳入的抹茶,在寺院僧侶中漸興,飲用「抹茶」與「奠定了深厚的關係。飲茶習慣,由寺院傳至武士,透過日本與中國貿易興盛,中國產的工藝品,成了武士們把玩鑑賞的飲茶道具。室町時代(一三三六~一五七三),僧侶村田珠光開始注重飲茶的精神面,認為飲茶不該是奢華享樂,而是在簡樸的小茶屋中,創造素雅風情。到了千利休(一五二二~一五九一),確立了重精神面的「茶道」,訂定茶道「四規」──「和靜清寂」。與自然調和、主客互敬且對事物謙虛、心無雜念、追求安祥寧靜。千利休所創茶道,此後隨著許多流派,融合了日本人的修禪之心,延續至今。

至於茶道京都的關係,由千利休子孫所分流的「三千家」──表千家裏千家武者小路千家,都位於京都同一條水脈之上,便可得知茶道京都的淵源之深。京都乃是日本千年來的首都(七九四~一八七七),貴族與武士文化,皆以京都為中心而起源。

漫步在京都,無時無刻可以發現茶道的歷史足跡。例如堀川五條以南,有座「醒井」的紀念石碑,據說是村田珠光喜愛的一口井。著名的觀光景點晴明神社,入口有座碑「千利休居士聚樂屋敷址」。村田珠光曾與大德寺一休宗純禪師(也就是我們所熟知的一休小和尚)學禪,悟出了「茶禪一味」,此後許多茶人皆跟隨大德寺僧侶修習禪學,位於京都北區臨濟宗本山的大德寺,更可說對茶道發揚功不可沒。

現代京都更是如此。百貨公司中琳瑯滿目的和菓子,多少是配合著在茶道中享用而發展出來的。或是走訪一趟觀光地,隨處可見的傳統京都工藝店,如漆器,缺不了茶道中使用的放茶粉用)、懷石道具等,木竹器具,缺不了茶室中的花入(花瓶)、茶杓(舀茶粉用)、茶筅(攪拌茶粉用),或陶器,缺不了茶碗香合(放香用)等。

茶道究竟是透過什麼樣的形式,融合這些日本藝術文化,來具體呈現呢?可以把茶道中的「茶會」,想像成一場「飲茶派對」。茶會中的主人「亭主」,以「季節」為題,佈置了相應的花朵、書畫掛軸、各類茶道具,來舉行這場茶派對。與西方派對不同的是,這場茶派對主旨不在以對話交流,而是讓客人由身至心,浸淫在主人所創造出來的「空間」,在享用主人精心刷的茶及菓子之餘,欣賞與季節相呼應的優美藝術品。透過茶事(以固定程式進行的完整正式茶會,過程包括享用懷石料理等)一連串的程式,除了身在這特殊「空間」,更能感受到「時間」的推移。現代藝術所提倡的,是鑑賞藝術並非只侷限在視覺與聽覺,而日本「茶道」的作法,早在幾百年前,就掌握了這種「空間」與「時間」交錯,並且運用人類五感來體驗的藝術鑑賞方式。在簡樸狹小的茶室當中,伴隨著「茶禪一味」的寧靜,開放五感,此時所體會到的「茶」,將是不同於世間喧囂的一番滋味。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