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2年4月21日

【日本音樂】西方古典音樂在日本


竹久夢二 / セノオ楽譜封面











異文化的在地轉變與深耕
淺談西方古典音樂在日本

本文刊載於《MUZIK古典音樂誌》2011年6月號
(動漫畫中的古典音樂特輯)  
作者 / 王文萱(Doco)


1998年12月18日,東京上演了一場「鋼彈誕生二十周年(20th Anniversary Concert Symphonic GUNDAM)」音樂會,由超過百人規模的東京愛樂交響樂團(Tokyo Philharmonic Orchestra)擔任演奏。

東京愛樂交響樂團,是日本現存歷史最悠久的交響樂團,創立於西元1911年,初期只是和服店附屬的「伊藤吳服店少年音樂隊」。後來逐漸擴大、繁盛,即使在二戰期間遭受空襲而失去練習場地,也不屈不撓存續了下來,在今年(2011年)迎接了一百年誕辰。東京愛樂除了西洋古典音樂以外,也時常演出動漫音樂,包括「涼宮春日的憂鬱」、久石讓的配樂作品等。「東京愛樂交響樂團」的發展,同時也訴說了西洋音樂在日本的歷史。不過是一百多年的時間,西洋古典音樂不僅能在日本蓬勃發展,還能夠吸引人潮造就了盛大的古典音樂節「『熱狂之日』在日本」(La Folle Journée au Japon)。這段發展,背後究竟有著什麼樣的秘密呢?

西洋音樂於日本萌芽

最早傳入日本的西洋音樂,據考證應是十六世紀的傳教士,帶來了教會聖歌。十七世紀日本進入鎖國時期,直到1858年才結束鎖國,期間日本人無法自由進出國家,並且對外貿易也有嚴格限制。在這段時期當中,或多或少都有些外來音樂循著各種途徑傳入,這些史料或許有許多現今仍沉睡在日本各地。

西元1868年,代表舊時代的幕府將軍退位,新政府積極從事一連串改革,學習西洋文化,史稱「明治維新」。1879年政府設音樂教育機關「音樂取調掛」,積極推廣音樂教育。隨著異文化傳入,引起了一項爭論──學校音樂教育,究竟是要尊崇西洋音樂,或發展日本固有音樂,或是要做出東西音樂的折衷呢?

當時任職此機構的長官伊澤修二(Isawa Syuji,1851~1917年)採取了折衷案,並做出幾項提案,其中令人矚目的,是他主張採用東西音樂折衷寫成「新曲」。這正是日本一直以來的文化特色「和魂洋才」(古時原本為「和魂漢才」)──珍惜日本固有精神、接受西洋技術,使其調和發展。東西音樂折衷並存的方式,便是西洋音樂能夠自然融合、存續於日本的極大因素。以下介紹兩個大正時代(西元1912~1926年)的例子,這兩例皆是藉由音樂的東西折衷,直接、間接地推動了西洋音樂於日本的發展。

風靡一般家庭的妹尾樂譜(セノオ楽譜)

大正浪漫大正ロマン)」一詞,常被拿來形容大正時代的社會風潮。當時的人們對西洋文化有著強烈憧憬,社會上充滿個人解放思想、及對於新時代的各種想望,受到西方影響而產生許多嶄新的文藝、繪畫、音樂、戲劇等藝術。

1916年(大正5年),妹尾幸陽成立「妹尾音樂出版社(セノオ音楽出版社)」,出版大量樂譜,曲目不限東西洋,領域廣泛,已知有1044本之多。其中最多的是獨唱曲,其他還有小提琴曲、鋼琴曲、合唱曲等,內容五花八門,從西洋古典音樂、歌劇、外國民謠,到當時流行的淺草歌劇、軍歌等等。來自國外的歌劇或民謠等,都被寫成獨唱曲,並翻譯成日文歌詞。價格只有20錢至30錢(當時米價約為1公斤10錢)左右,是誰都能夠輕易購買的大眾樂譜。



與「妹尾樂譜」及西洋音樂發展史極為相關的,是日本名作曲家、指揮家山田耕筰(Yamada Kosaku,1886~1965年)。他是日本最早的西洋音樂作曲家之一,也是第一位寫作管絃樂曲及交響曲、並在歐美成名的日本音樂家,曾指揮過柏林愛樂及聖彼得堡愛樂。他改編許多西洋樂曲,透過「妹尾樂譜」出版,積極將西洋音樂引進日本,也在「妹尾樂譜」留下許多作品。「妹尾樂譜」不僅推廣了西洋音樂,也培養出許多以西洋音樂和聲觀念、對位技法來寫作的日本作曲家。

此外,為了吸引目光,妹尾幸陽請代表大正時期的畫家竹久夢二(Takehisa Yumeji,1884~1934)設計封面畫。竹久夢二所繪的女性被稱作「夢二式」美人,當時的少女們甚至爭相模仿夢二畫中女人的裝扮及姿態。他更被稱作日本「商業美術」的先驅者,除了繪畫、插畫,也設計許多日常用品圖案,這些商品花樣目前在日本市面上仍隨處可見,由此可知其受歡迎的程度。夢二畫風不拘泥於日本或西洋,卻能夠迎合大眾需求,對橫跨各類領域樂曲的「妹尾樂譜」來說,堪稱最適合的人選。目前已知由夢二所設計的封面,高達277冊之多。而他本人更寫了24首的詞,由日本作曲家們譜成曲,再由夢二設計封面。據說當時甚至有人為了收集夢二畫作,而購入這些樂譜。  

妹尾幸陽的用心由此可見。他所嚴選的樂曲,不分東西、不問古典或流行。為了引起人們興趣,並與著名畫家、音樂家合作,設計出高質感的樂譜,設定一般人能輕鬆購入的價格,果然蔚為風潮。大正時期的人們,透過妹尾樂譜,與西洋音樂拉近了距離,西洋音樂更因此滲透到了一般民眾生活當中。附帶一提,被稱作中國近代漫畫家始祖的文人豐子愷,便是受竹久夢二的影響,並模仿夢二畫作,因此打開了中國漫畫史。而睜著閃亮大眼、溫柔可愛的「夢二式」美人,傳承至後來的商業美術畫家中原淳一(1913~1983年)、漫畫動畫家林靜一(1945年~),可說是日本少女漫畫的原點。

東京淺草歌劇V.S寶塚少女歌劇團

與「妹尾樂譜」同時代,另一種將西洋音樂引進日本的方式,便是「舞台表演藝術」。1917年(大正6年),由美國歸日的舞者高木德子等人,在原本就興盛大眾娛樂的東京淺草,設立了「淺草歌劇浅草オペラ)」。他們使用日文來上演西方的歌劇、音樂劇,也演出由日本劇作家及作曲家使用西洋音樂的和聲觀念、對位技法寫作的劇目。並致力於「大眾化」,反對與日本民情相去甚遠的演出方式,設定便宜票價。可惜1923年(大正12年)的關東大地震,淺草地區遭到極大災害,淺草歌劇宣告終焉。

與淺草歌劇同時期,關西地區興起的舞台表演藝術,是1914年(大正3年),由企業家小林一三所設立的「寶塚少女歌劇團」(現稱「寶塚歌劇團」),據點在兵庫縣寶塚市。日本藝能界長久以來許多功力深厚的演員及歌手,風靡一世的越路吹雪(1937入團)、或現今仍活躍的黑木瞳(1981入團)、天海佑希(1987入團)等人,皆是寶塚出身。寶塚的代表作之一,是在1974年初演、以池田理代子漫畫作品為底本寫成的『凡爾賽玫瑰(ベルサイユのばら)』(與漫畫原作同名)。寶塚的劇本多是劇團專屬作家的創作,或改編自電影、文學作品、西方音樂劇、歌劇等。音樂亦然,部份使用西洋古典音樂、部份為寶塚作曲家的創作。

寶塚創始人小林一三,其中一項創舉便是均衡地協調寶塚當中「西洋」與「日本」的元素,使其平行發展。寶塚的少女們學習日本舞踊、上演以日本傳統文學為題材的故事,也用寶塚特有的風格,改編演出西洋歌劇、音樂劇。例如1925年(大正14年),演出比才歌劇『卡門』、1926年(大正15年)演出羅西尼『塞爾維亞理髮師』。完全由少女擔任演出的「寶塚少女歌劇團」,在大正時代立刻獲得成功並引起流行,日本少女們身著洋裝,唱著日語歌詞、配合西洋音樂伴奏,寶塚所塑造出來的西洋形象,甚至影響了大正至昭和初期日本民眾的「西洋趣味」。全國各地爭相設置少女歌劇團,著名的動漫作品『櫻花大戰(さくら大戦)』也是以這些少女歌劇團為範本而創作的。這些日本與西洋的要素,巧妙且和諧地融合在寶塚的世界,至今仍魅惑無數少年少女。

西洋音樂在日本

妹尾樂譜寶塚音樂劇,可看出日本人如何使用特有的方式,折衷並調和西洋音樂,使其成為日本文化的一部份。無論是使用日文演唱西洋歌曲、使用西方及日本作曲家的樂曲來為音樂劇配樂,或是起用日本畫家設計樂譜封面來詮釋西洋音樂、使用西洋樂器演奏日本動漫音樂等。「西洋音樂」──無論是西洋古典或民謠、流行音樂,或是西洋樂器、西洋和聲觀念及對位技法,一切皆自然而然,融入了日本文化當中。經折衷調和過的西洋音樂,不再是外來的「異文化」,音樂在日本,真正成為了「無國界的語言」,透過各種表現方式,廣泛地滲透到一般民眾生活之中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